核雕藝術是中國傳統(tǒng)微雕工藝的重要分支,以桃核、橄欖核等果核為原料,通過刻刀在方寸之間雕琢出栩栩如生的圖案。這項技藝起源于明代,興盛于清代,至今已有數(shù)百年歷史。核雕作品題材廣泛,包括人物、山水、花鳥、文字等,尤以《核舟記》中記載的橄欖核舟最為著名——在不足寸余的核上雕出五扇開合自如的軒窗,八扇刻畫精美的紗窗,以及神態(tài)各異的二十四名乘客,堪稱鬼斧神工。
核雕創(chuàng)作需經過選核、畫稿、粗雕、精雕、打磨等多道工序。藝人需具備扎實的書法繪畫功底,更要掌握透雕、浮雕、圓雕等技法。由于果核質地堅硬且紋理復雜,下刀時必須順應核紋走向,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。蘇州光福鎮(zhèn)、濰坊等地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核雕傳承體系,新一代藝人更將現(xiàn)代審美融入傳統(tǒng)工藝,創(chuàng)作出兼具古典韻味與時代氣息的作品。
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核雕不僅體現(xiàn)了‘化腐朽為神奇’的工匠精神,更承載著中國人‘小中見大’的哲學智慧。當指尖在毫厘之間游走,當頑核在刀下煥發(fā)生機,這門古老藝術正以全新的姿態(tài),向世界講述著中國手工藝的永恒魅力。
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conzzx.com/product/231.html
更新時間:2025-11-12 16:34:38